公元252年,东吴的奠基者、著名的吴大帝孙权在病榻上离世。临终前,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:废除太子孙和,赐死孙霸,并将东吴的江山交给了年仅不足十岁的儿子孙亮。这个决定引发了吴国宗室的广泛不满,政坛瞬间风云变幻,东吴的未来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到了258年,权臣孙綝发动政变,废除了年幼的孙亮,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。在孙休的统治下,他设计了针对权臣孙綝的刺杀计划,并开始推行一系列旨在重振东吴的改革措施,如倡导教育。然而,命运捉弄人,孙休在永安七年时暴病而终,留下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太子。根据遗命,孙亮的继位无法实现,东吴政权面临新的危机。
此时,蜀汉已经灭亡,交趾的叛乱尚未平息,东吴内部不安。权臣濮阳兴、左将军张布等人因担忧“主少国疑”的局面,违背了孙休的遗愿,迎立了孙休的侄子——年仅22岁的孙皓为帝,希望能够恢复东吴的盛世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孙皓上位后变得极其暴虐,实施暴政,民众的怨声载道。尽管如此,东吴竟然在孙皓的统治下苦苦支撑了整整16年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东吴未能立即崩溃呢?
展开剩余80%要探寻这个问题,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孙皓能够上位的原因,左将军张布在其中功不可没。令人感到讽刺的是,孙皓并没有感激张布对他成就帝业的支持,反而在坐稳江山后,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诛杀了张布及其三族,并将张布的小女儿纳入宫中,宠幸至极。
有一天,孙皓突然心血来潮,问起张布小女儿:“你的父亲在哪里?”小张氏回答说:“父亲已经被贼人所杀。”孙皓听后暴怒不已,立刻命人将小张氏活活打死。但不久后,孙皓对小张氏的美貌念念不忘,后悔莫及,命令宫中工匠雕刻了一尊小张氏的木雕像,每日将其摆在座位旁,时常凝视。
然而,木雕无法替代真人的灵动,孙皓对小张氏的思念愈发强烈,于是开始打听张布是否还有其他女儿。得知张布还有一位年约二十的女儿,现为冯朝之妻,孙皓喜出望外,立刻派人将她强行带入宫中,封为左夫人,强迫她改嫁给自己。
孙皓的暴政并未就此止步,他开始对东吴朝廷中的其他大臣家族女眷下手。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他下令要求所有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朝臣,将女儿送入宫中供他挑选。如果未被选中,才可以自由嫁人。这一圣旨发布后,满朝大臣都感到震惊与愤怒。许多大臣为保家门清,纷纷让自己的女儿通过各种手段避免进入宫中。三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谢承的孙女,便通过熏脸和大量饮用醋来使自己变得面黄肌瘦,从而逃脱了这场“选美”。
尽管如此,孙皓的后宫仍然急剧膨胀。据史料记载,孙皓在位期间,后宫妃嫔超过了两千人,儿女众多,连孙皓自己也数不清有多少。仅封为王的儿子就有36人。孙皓似乎试图将全国所有女性纳入后宫,荒诞至极。那么,尽管如此,东吴为何能够在孙皓的暴政下支撑16年?
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晋内部的纷争给了东吴喘息之机。公元265年,西晋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突然去世,继位的司马炎继承了权力。西晋初建,国内各方势力开始重新洗牌,许多精力都集中在内部治理和应对外部威胁上。这使得西晋未能立即对东吴发起全面进攻。甚至在西晋准备攻吴时,贾充等重臣担忧灭吴后晋国内的权力格局可能失衡,决定暂时延缓攻吴计划。
与此同时,北方的鲜卑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向中原扩张,迫使晋武帝将重心转移至内政和防御少数民族入侵,东吴的灭亡反而没有那么迫切。
此外,东吴在孙皓早期的统治下,依然拥有一些名将如陆抗,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西晋灭吴的进程。公元260年,晋武帝派遣车骑将军羊祜率兵五万攻打东吴的江陵,东吴名将陆抗迅速调集军队,并通过破坏堰坝等措施,成功切断了晋军的补给线。随后,陆抗更是大败晋军,捍卫了东吴的长江上游。
然而,陆抗去世后,孙皓做出了一个致命错误,他将陆抗的部队分成了五支,分别交由陆抗的五个儿子领导,导致这支曾经强大的军队逐渐失去了战斗力。果不其然,西晋再度发动大规模攻吴。晋武帝派出了二十万大军,分六路水陆并进,迅速突破东吴的防线,兵锋直指建邺。
面对即将来临的灭国灾难,孙皓惊慌失措,在晋军即将抵达建邺的前夕,主动向晋军投降,命令东吴各地军队不再反抗,完全听从晋军的安排。不到四个月,东吴的政权轰然倒塌。
孙皓被俘后,带到洛阳见晋武帝。晋武帝望着眼前叩拜的孙皓,心中有些许得意,指着座位对他说:“朕为你早已设下此座。”孙皓不卑不亢地回答道:“臣在南方,也为大王早已设下此座。”此时,曾经的东吴国土早已尽失,孙氏几代人的心血化作乌有,曾经的东吴帝王也只能如此保持最后的尊严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·吴书》、《晋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会稽后贤记》、《江表传》
作者:竹映月江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